两个百年世仇村决定和解 困扰他们和邻村的生产资料争夺
2023-12-14 17:06:20街道决定成立一个协调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镇长、党工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这还不够,各个村子也成立了类似的专项工作小组,人员以“两委”干部为主,当地的乡贤、有影响力的群众也得参与。“工作有了实际的抓手、一系列整体的运作,氛围才慢慢形成。”杨贵彬说。
“和解变成党政的事情,我们好像就有了一个令牌,才比较好办事。”柚园村的“两委”干部杨清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于和解的仪式,街道定下四个原则:氛围浓烈,以便感染村民,让“睦邻友好”的改变深入人心;不请客、不做大戏、仪式从简、避免浪费;强调平等,照顾小村;自筹资金,公开透明。
“要避免浪费,但是该有的隆重和礼仪必须得有,因为对老人家而言,仪式是必需的。强调平等,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比胳膊粗细的问题,造成新的矛盾。双方互访时,规模更大、财富更多的村子应该在人数、礼物价值等方面迁就小村。”杨贵彬告诉记者。
接下来就是槎桥和高美互相沟通推动了,平衡始终是最核心的抓手。每个自然村和宗祠的“吉日”都不同,究竟选哪个日子举办“睦邻友好”庆典。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国家最大,国庆日才是大节,庆典要与国同乐。”
行政村内部有小的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也需要平衡。比如高美这一侧,大宗祠年久失修,仪式的举办地点成了问题;四个自然村,却同时祭拜三个先祖,老人们为请哪位祖宗见证和解争论不已。有人建议,三个祖宗都要轮流接受祭拜。最终,他们选择辈分更高的江夏公,为此,还特意到隔壁的潮阳市请来先祖。
9月下旬,庆典已经成为两村内部将要办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两村提前互访、彩排、校准所有细节、查漏补缺。“这一出戏,剧本由我们街道协调小组来写,戏台由我们搭,导演也是我们做,角色要请老人们来演。”杨继波向《中国新闻周刊》总结。
困扰和答案
庆典之后,一些正反馈来了,“我们的判断没有错,‘睦邻友好’后,高美与槎桥之间的排污问题顺利得到解决。”杨贵彬说。
但对两村党委书记而言,世仇村的和解远远无法解决他们当前面临的困难。黄潮明今年58岁,从1999年就开始担任村委会的干部职务,担任美西村党委书记已有15年。面对记者,他很坦然,“‘睦邻友好’解决的是传统风俗层面的矛盾,而不是社会矛盾。”
槎桥的经济落后于周边村落,这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与槎桥隔一条榕池路,篮兜村是当地经济繁荣的代表,道路两侧吸引了周边各村像杨燕填这样头脑灵活的人在此经营门店。沿着门店旁边的街巷向内,村民们借助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制鞋工厂、轧钢厂等加工企业。而在槎桥,目前仅有零星的鞋服和塑料加工企业。
“槎桥总体没什么收入。过去人心不齐,错过了土地开发的最后时机。”杨燕填感到遗憾。
他羡慕高美后来分化的两村之一,美西村。美西村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得到开发,在基本农田管理并不规范的年代,不少集体所有的土地都被转换成工业用地,支撑了当地小型轧钢厂、鞋厂的发展。这是槎桥错失的“发展机遇”,也是杨燕填梦寐以求的发展状态。
他把最新的希望寄托在旅游开发上。采访期间,槎桥村获批成为广东省第八批古村落之一,这意味着来自政府的保护和潜在的资源支持。不过,杨燕填认为,资源和希望最终还是来自杨氏庞大的宗亲网络。“曾经有一个香港商人为了保护他们宗族的古村落,捐资千万,重修了一座祠堂。”他有这样的期待。
确实,欧俊勇也认为,“宗族社会有强大的华侨群体作为支撑,他们在外面赚到钱,就会通过为宗祠捐资、建立基金会等方式支持宗族发展。”在他调研的村庄中,村庄领导者不仅能平息村内争端,还能从海外的华侨宗亲等地源源不断争取资源、资金支持,使宗族得以继续发展。
但杨燕填已有本能的危机感,“我们父亲那一辈没有能力建设村子。我们孩子这一辈,我不希望限制他们出去发展。建设村子必须在我们这一代完成。”
所以,巡视组想促成两村和解是不可错过的时机,即使这并不是当前两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百年前困扰他们和邻村的生产资料争夺,如今换了形式,仍然存在,困扰着村内的人。出路在哪里?他们还没有找到答案。下一个外力介入的窗口期会是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好。
但杨燕填还是会说起对未来的期待,在那个想象中,杨氏宗祠的香火很兴旺,村内的几股力量形成合力,槎桥村在向上走,“我希望大家知道,槎桥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未有揭阳城,已有槎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