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百年世仇村决定和解 困扰他们和邻村的生产资料争夺
2023-12-14 17:06:20每年冬至日前三天,上午巳时,族人在杨氏宗祠开始一年一度的祭祖盛事。杨东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除了留在槎桥的族人,分散在东南亚、香港及潮汕其他区域的杨氏族人数量有百万之众,而他们正是依靠杨氏宗祠来确认自己的来处和归属。因此,祭祖不仅是槎桥杨氏族人的盛事,也是所有认祖归宗的杨姓族人的盛事。
“对于一个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就是祭祖、拜神的活动。”欧俊勇说,在识字率很低的传统社会,经验是宝贵的资源。只有亲身参与过仪式的年长者,才掌握宗族的发展历史和祭祀的礼仪。在潮汕地区,像杨东河这样在村中拥有威望、掌管宗祠祭祖事务的老人群体,被称为“老人头”。
“在村庄里,话语权掌握在辈分高的人手里。有声望、有文化、公道正派的长者,往往扮演宗族公共事务决策者的角色。”欧俊勇发现,两委干部、代表传统的老人组和乡贤群体,如果这三种力量配合得好,一个村落很快就可以发展起来,但如果他们之间存在纷争,村落的发展就会有一些问题。
杨东河想解决的问题,主角是槎桥村内的两个自然村,东光、斗门,两村内部有许多矛盾,磕磕绊绊至今,斗门的村民不允许祭祖的队伍经过斗门,而东光的村民则以不允许斗门老人出殡的队伍经过东光的方式反制。
矛盾也延伸到了宗祠理事会。杨东河来自东光,一位来自斗门的“老人头”与他曾发生争执,两方各不相让,互不来往。对方拒绝参加宗祠理事会会议很久了。杨东河希望这一局面能有人出面化解。
因此,当杨继波提出要与高美村和解时,杨东河反问:“家里的事情都搞不好,怎么搞外面的事?”可在杨继波看来,世仇和解是以整个村庄和宗族的名义,打破祖宗的誓言和解,获得“老人头”的支持是必须的,“一句话就把我给堵回去了”。事情就此搁置。
再提和解
九年后,再次将世仇和解提上议程的,是仙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贵彬。
杨贵彬也是槎桥人,两年前,从榕城区调任仙桥街道,他的另一重身份,是驻仙桥街道帮扶工作队队长,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今年7月,揭阳市委、榕城区委第三巡察组到仙桥巡视,提出要“为民办实事”。仙桥街道领导班子开会时,杨贵彬在众多事项中挑中了促成两村和解。
“过去我们到基层走访多少有所耳闻,街道领导班子内部也曾沟通过,所以等我再提出来,也得到街道主要领导的支持。”杨贵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党员干部会认为这是民众自己的事,我不这么认为。基层治理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村子能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就能促进我们基层治理继续做实一些事。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支撑。”杨贵彬有自己的判断。
杨氏宗祠内,摆放着高美村赠送的“睦邻友好”牌匾。摄影/本刊记者 王宇
杨贵彬听说2014年曾有过尝试,于是他着手了解,当年究竟“堵”在了哪里,“潮汕地区的老人家受宗族观念,特别是祖训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咒语,他们不敢轻易打破。此外就是大村内部的一些小矛盾。还有一些干部会认为,这是老人的事,宗族的事”。
得知杨东河的事,他请杨继波推荐一个“既与老人家亲近、思想上又能与我们接轨的人”,杨继波举荐了杨东河的侄子杨少育,他是当地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又是揭阳市人大代表。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作为蓝天救援队队长,杨少育要协调600名不同背景、性格的队员,深知合作的价值和矛盾带来的内耗。“这次是政府牵头帮我们办和解,我们不能错过这次机会。”杨少育目标明确,与叔父见面前就想好了一整套理由,他甚至告诉杨东河,“这一次如果卡在你这个环节,以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会说你是罪人。”
第一次沟通,杨东河便妥协了。与理事会其他“老人头”商议后,杨东河提出了新的建议:仅靠老人的力量,很难承担和解的重任,应该有“两委”干部参与其中,共同承担责任。此外,对于其他持反对意见的老人,应该靠党政的权威来说服。
杨贵彬也发现,其他村落会自发推动的好事,在槎桥困难重重。“开会的时候他也说好,你也说好,但就是没人干。”尽管街道多次开内部会议协调,又组织各村“两委”干部沟通,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干部们依然只是观望。“村干部们以前有很多失败教训,工作遇到困难,他们会看我们的决心,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我们就要给他们推力。”杨贵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