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再洗牌 谁会下牌桌? 前路,投资者应该如何准备?
2023-10-25 16:40:55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一转变甚至还能带来更多实惠,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风险正在不断累积、显现。无论是否已经买入了汽车整车标的,还是未来打算继续关注这个板块,投资者都必须提前做好预期。
中国汽车产业,只会越来越“坏”?
作为重资产行业中最典型的代表,汽车制造业先天就存在对于较高“合理利润”的诉求。
毕竟一个汽车品牌动辄数百上千亿的起始投资,后续还要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经销网络、推广宣传等环节上不断投入。利润率一旦过低,赔本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可从整车行业头部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状况来看,其实从2019年年中开始,整个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已经开始维持极低的水平(长期低于4%)。完全不符合重资产行业回报期望的利润水平,不仅仅给企业增加了经营压力,还让很多企业和品牌已经开始退出市场。
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就是“卷”,而且是往死里“卷”。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下汽车市场激烈的“价格战”。
2023年3月,在湖北当地的政策扶持下,东风雪铁龙的B级中型轿车C6,直接获得了9万元的高额补贴,原本起步价21.7万元的车,只要不到13万就能够直接提车,一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去湖北买C6”的热潮。
如果说小批量的C6“打骨折”还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么现如今中国汽车市场整体的“物美价极廉”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不到10万就能买主流插混轿车(合资车型需要接近20万,海外要超过20万);
22万的新势力就能有800V供电架构(海外目前只有保时捷100万级别产品实现了量产);
进一步电池配置拉满到100度(标称续航大约600公里+)、还有双电机、运动定位的旗舰轿跑,也无需30万元。
在国内竞争激烈,价格被迫不断下降的爆款产品,一旦引向海外,定价就会出现非常直接的“跃升”。以比亚迪SUV拳头产品之一的元PLUS为例,国内起售价仅为13.28万元,出口到泰国定价22.6万元起,随后就占据了泰国电动汽车销量榜的榜首;同样的车型出口到以色列,价格更是从32.3万元起,也一举成为了以色列今年头7个月的电动车销量冠军。
迫使中国整车厂商,在中国大陆这一主赛场,以如此残酷的价格水平去竞争的关键,还是在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正式转向了存量市场。
这一趋势,其实可以从很多宏观的统计数据看出。首先是中国民用汽车的保有量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底,国内机动车驾驶人总数达4.64亿人,对应的民用载客汽车保有量为2.77亿辆。从驾驶人人均汽车拥有量出发,近10年来已经从0.47辆/人,上升到了0.6辆/人。
近30%的提升幅度,看似很乐观,但同期国内人均GDP的增幅高达113%。换言之,人们越来越富裕早已推动不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有限的城市生活空间、道路资源,持续为汽车的消费构筑越来越大的阻力。
结合中国汽车使用年限较低,未来出于环保目的逐步延长使用寿命的趋势,未来汽车消费只会更向刚需靠近。主要的消费年龄将愈发向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成家立业初期靠近。假定30岁为购车的黄金时间,将2014年以来的汽车销量,与3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据重叠,我们就能得到如下一个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