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58岁:不再穿着唐装作揖拜年 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2023-12-17 10:12:12经过几年现场演出,他打磨出了一个60分钟的成熟专场《大山侃大山》。从头到尾有完整结构,以自传体讲他自学习中文以来的有趣故事,逻辑明确,既不同于单口相声整段讲一个故事,也不同于脱口秀的纯“散装”。
有观众说他的脱口秀里仍然有相声的影子,他一点不否认,“其实我还是在以相声表演经验和观众交流。虽然在舞台上没有典型的相声腔,但长期受相声熏陶,一站上舞台我还是这个习惯。”但脱口秀毕竟还是解放了他,在相声舞台上,他必须扮演一个吹牛的角色,美化自己,这条路走到头就不可乐了。而任何喜剧形式,归根结底是要让大家笑出来,观众静静地欣赏最后给点掌声,节目就失败了。脱口秀使他终于有机会从符号里跳出来,拿自己曾经塑造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去开涮、开玩笑,至于效果,场内观众用超过他表演音量的笑声和欢呼给出了答案。在某种程度上,这才接近真实的他,他想让人们知道,大山并没有多么完美,也不那么顺利。
2017年,他带着《大山侃大山》参加了全球三大喜剧节之一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是那年喜剧节中唯一的中文节目。代表中文喜剧表演的是一个加拿大人,他感慨这世界“真够滑稽的”,也让他觉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让中文幽默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这又有点回到了“文化交流”和“文化桥梁”的意味上,对他而言,这样的想法似乎已经成为下意识。
这两年,他又制作了《大山笑友汇》,一场近两小时的专场演出,把脱口秀、曲艺、音乐和朗诵全部融为一体,他说:“别人来做一样的演出确实会感觉很怪,但放到我身上似乎就变得合理了。”因为无论什么形式,总之还是围绕着语言艺术,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中国民间故事,也有历史故事。
由于他的身份和从事的工作,人们喜欢问他中西文化两者间的分别,但他觉得,时间长了就发现其中更多的是共性。因为都是人,人性相通。比如他朗诵的那些古诗词,很多专家说那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可是自己一个“老外”,明明也有同感。再比如正在排练的《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人蒙冤陷入绝境几十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中国人也一定会被触动产生共鸣。
大约正是这样的基底,让大山成为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他还记得第一次去电视台,那时还没出名,主持国际歌手邀请赛,当时有两位代表中国参赛的刚刚出道的年轻歌手,一个叫韦唯,一个叫刘欢。从那个年代一路走过来,他自己也觉得蛮不容易的。让他感到自豪的一点是,最初上电视表演节目,按理说就是昙花一现的事情,但一步步折腾了30多年,现在也还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