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谈重拿手术刀现状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上
2023-12-11 16:30:09“我们的工作就是利用这种来源于细胞的小囊泡,将其装载进具有很多孔洞的微球内并封装起来,微球大小和细胞相近,且在体内环境中也能缓慢释放外泌体,所以我们称之为‘假细胞’。”陶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虽是“假细胞”,却有真用处。
科研人员利用这个装载外泌体的“假细胞”平台,测试其在患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注射玻璃体后,包封小鼠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的微胶囊在下部玻璃体腔中沉降,避免了活细胞注射后悬浮于玻璃体腔而影响视线的问题。它们降解释放外泌体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并使视网膜恢复到接近健康的厚度。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可以冻干储存的外泌体封装微胶囊,可以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提供替代治疗的选择。
经过3年的打磨与不断实验,今年10月,论文正式见刊。这项成果为眼内细胞疗法带来了一种可替代的新思路。
重新拿起“手术刀”
如今,除了潜心科研,陶勇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上。
“我意识到,通过分子诊断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趋势和方向。于是,我用了10年时间进行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出版了这个领域的专著,牵头出台了专家共识,并且首次将眼内液检测的内容写进了两本眼科学教材。”陶勇说。
目前,眼内液检测技术已经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科创中心进行转化,并推广到24个省份的700家医院,帮助了近10万名疑难眼病患者找到病因。
陶勇的导师黎晓新,是首批从国外引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先驱,陶勇深受导师影响。“她曾经和我说,‘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引进先进技术,你们这代人的使命是原创和输出’。所以使命感也是我投入科研和转化的动力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落在祖国大地上’,我有强烈的价值感。”
谈及重新拿起手术刀,陶勇说:“我重新拿起的其实是科技这把‘手术刀’,做的是‘乘法’,通过技术推广可以治疗大批患者,效率和效果会提高很多。传统的手术刀做的是‘加法’,只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治,且花费高。”
“宁可架上药生尘,不愿世间人得病”,天下无盲是陶勇至高至善的信仰。
陶勇表示,未来将开发工程化外泌体和小核酸药物,实现眼底病的精准治疗,并且要研发眼表疾病的快速检测产品,继续推动眼病的精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