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辰雷娱乐网 奇闻异事

殡葬第一村:500多家店关了三分之一 因文明祭祀受到冲击

2023-04-05 11:39:30

如今,寻找传统手艺是困难的。“那肯定找不到了。”集市上飘荡的纸幡下,刘大爷笃定地说,村里会做纸花的手艺人都80多岁了,“你现在让他扎一个,肯定扎不出来。”过去的纸花大多用拷贝纸折成,花瓣层层嵌套,栩栩如生。刘大爷回忆起小时候见过的“芍药花”、“栀子花”,咂摸着嘴赞叹好看,“过去那不是做殡葬的。”

越过集市,走进米北庄村,一板板染了色的半圆形拷贝纸靠着院墙晾晒,周旭英和丈夫正在屋内用机器切割纸张。

68岁的周旭英自称做了60年纸花,“从小就会。”和刘大爷描述的一样,过去的纸花好看,戴在姑娘头上,或装进花瓶送礼。结婚后,20多岁的周旭英改作花圈里的花球,“纸花不挣钱。”渐渐地,手艺失传了。

四四方方的拷贝纸用机器裁剪成半圆,放进染缸染色,红、绿、蓝等色彩从两端晕染到圆心,饱和度逐渐降低,染好色搭到架子上晾晒,半圆打开就是一个花球。

周旭英院外晾晒的花球。图|九派新闻 马婕盈

村里有完整的产业链。花球以3毛钱一个的价格卖给绢花厂,工人们粘贴加工,11个花球拥簇黑色的奠字成了花圈,运到市场街以十几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打包出售,附近的物流公司把它们发往全国各地。

从纸花起步,米北庄村周边形成了庞大的殡葬用品市场,孝衣孝布、祭品……所有与殡葬有关的产品和原材料厂商随处可见。2019年,有媒体报道,这里的殡葬用品占据全国市场90%有余,从业人员有两三万人。“这有啥忌讳的,我们都干。”周旭英指了指邻居,“他们家是做水晶棺的。”

还有外地人看准了商机来到市场街。2018年,在义乌做外贸的胡女士夫妇来这里开绢花厂,“手艺不难,几天就学会了,而且现在大部分都是机器做的。”胡女士厂里的小型花篮、手持假花均为半成品批发,机器裁剪后打包分装即可售卖。

【2】寿衣创新会被否定,“回不了本”

随着殡葬改革进一步深化,有人守着这条街改变,有人无奈离开。

这些年,纸活厂厂长冯天祥几乎不去市场街。入局早、客源稳定,他不需要在集市上展示产品就能获得足够订单。

殡葬第一村:500多家店关了三分之一 因文明祭祀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