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校园社交不该是厕所味 要解决“厕所社交”的问题
2024-03-08 16:09:34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即所谓的“厕所社交”——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近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独特现象。他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
李国华在调研中发现,迫使小学生进行“厕所社交”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安全的顾虑,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对学生的焦虑。
“学校担心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发生安全事故是‘课间活动限制’的关键。”李国华介绍。在司法实践中,学校在校园安全事故中往往因“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被判承担赔偿责任,甚至赔偿学生补课费、家长误工费等。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学校对课间活动的管理日趋僵化,逐步演变成设立“一刀切”规定——除上厕所外,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
课间十分钟的消失,与部分学生家长的焦虑心态也不无关系。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课间不去户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要求孩子在学校绝对安全,对孩子不小心造成轻微皮外伤都上纲上线,对老师、学校不依不饶。“尤其是后一种矛盾,使得学校对课间活动严加管制以至于实质上取消。”李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