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里的医药销售 整治力度前所未有
2023-08-30 15:30:18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傅虹桥表示,目前80%左右的药物品类仍在集采(国家统一采购药品)之外。
前医药代表黎晖谈到,集采之外的药物入院门槛较高,需要经过临时采购、主任提单、开药事会表决、院长签字等。那么对于药企来说,就要“打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权力人物。“除了主任,药企基本会把药事会成员都走一遍,一些药企直接让主任去做成员工作,避免直接接触。”他说,不同医院的药事会周期不同,药品进院最快是两到三个月,“打点”工作需要从临时采购前就提早准备。“打点”的操作很多,最直接的就是送钱。
“如果不要钱就能谈下来,干嘛要花钱?无非是市场太难做了。”董冉表示,进院难一方面是药品“不好”或“可用可不用”,大部分医生是有良心、冷静的,不会选择这样的产品;另一方面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类药品要做差异化,评判指标首先是疗效、安全性,然后是价格和客情关系。
余珺负责过一款罕见病创新药的销售,需要代表去向医院普及药物。“十万个人里只有一个患病的,根本赚不到钱,人家凭什么用?”她苦笑,一个医生留给医药代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两到三分钟。如果对方看不到药品的“痛点”,代表根本没机会介绍临床数据。
在黎晖看来,药品市场很“卷”,特别是心血管、骨科和慢性病药物。就拿治疗肿瘤的PD-1药物来说,截至今年2月已有100多家企业涉足研发。
不过,余珺和黎晖都谈到,目前医药市场仍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很少。现有的创新大多是对已有的药物进行修改,或对老药提纯,没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我要在同质化的药品中去找细微的优点,不断扩大、扩大。”黎晖说道,因此申请入院的过程中不免有恶性竞争:打低价战、提高回扣、举报对手“使绊子”等等。
同时他提及,集采范围内和已经进院的药品也会寻找增量市场。这些药物的价格被压得较低,需要“走量”获取更高利润。
全国某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江皓透露,早期,一些医药代表会找科室主任谈回扣。在他所在的医院,回扣一般在药物价格的10%到20%之间,再由科室主任分配给手下的医生。“他们会找信息科统方(调出每位医生的开药数量),以此为依据算钱。”
天价销售
在一张2022年上市医药公司的支出清单中,销售费用超过50亿元的公司有10家,超过10亿元的有89家。其中,最高的销售费用达到91.71亿元。
黎晖指出,“天价销售”一是用于医院回扣等利益输送,二则是举办各类推广活动,最典型的是学术会议。“同时销售也是个‘万金油’,很多未知的支出都被包装成销售费。”
余珺表示,药物刚上市时没有名声和口碑,根据法律规定,不能直接向患者做广告,只能通过学术会议“隐性推广”。
“来讲课的都是专业大咖,对台下的医学人士很有影响力。”她说,药企的市场部会为专家“编好故事”:设计部分讲稿或幻灯片内容,介绍企业新推出的药物。“内容都是事实,只不过是有利的事实。”
她谈到,学术会议需要大量赞助,比如每一年度的乳腺癌大会需要50到80万元,招商明码标价。其中一个小展台的价位大约是5万元,茶歇的广告位是10万元。一场学术会议还会有许多“卫星会”,大家在大会场听完之后,再到其他的小会场举办论坛、沙龙。这些费用,由一家或多家企业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