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特大城市更新 会影响房价吗? 形成了哪些改造模式?
2023-07-24 16:10:17“我们应该从资金回报率、政策稳定性、管理参与度等方面做好政策倾斜,消除民间资本的疑虑提振参与度。”叶智锷建议,“平急两用”资金考虑特殊性和公共属性,资金来源政府财政资金、央企国企、Reits等公募型基金;城中村改造资金来源则可以更多样化,政府财政资金、央企国企及民企资金均可;“平急两用”考虑紧急时的公共属性,改造实施主体应以央企国企为主,城中村改造则可鼓励更广泛的主体作为改造实施主体。
如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宋雪涛提出,一是市场化、法制化推进,切实保障参与企业的利益;二是风险应有政府和企业共担,做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三是要通过制度确保企业回款的顺畅性,避免出现大量的欠账行为。
从叶智锷的经验看,“民间资本对于项目成本、运行效率、灵活性上都有天然的优势。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需要减少政府的调解和干预,简化审批流程,经济测算上也应适当倾斜民间资本。”
一位常年从事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城中村改造的资金规模是天量的,应放宽专项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将专项资金向城市更新项目适度倾斜;此外拓宽更多民间资金参与的渠道,例如,是否可能考虑境外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项目?
如何补上城市更新短板?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普遍存在人口密集、容积率高、住房老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那么,在超大特大城市具体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改造模式?
宋雪涛建议,改造的形式需要因地制宜。对于建成时间较晚、住房品质尚可、没有必要大拆大建的城中村,应以“改善”为主,在原有住宅的基础上提升配套设施;对于房龄较老、住宅质量较差且没有太多历史价值的城中村,应以“重建”为主,在原有土地上进行新的规划;对于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中村,应以“搬迁”为主,并围绕原有建筑打造文旅产业。
叶智锷认为,很多没有必要着急实施的城中村可以采取改善型的改造模式,不一定非要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改造应该以完善、整治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引导健康、平稳、有序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据粤港澳大湾区某城市更新项目负责人张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他手中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审批流程太长,5年的拉锯战的项目不止一个,“项目总周旋在立项前期,解决了旧问题又出现新问题,导致城中村项目一直在原地转圈,这不是个例”。
他建议,简化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的审批流程,减少过多政府部门参与审批和决策;同时,要保证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因为更新规划、政策调整甚至领导干部更换而导致项目审批陷入停滞,项目推进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