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辰雷娱乐网 奇闻异事

伊势丹百货仅剩最后一家 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2024-03-26 16:24:35

  但扩张的鸿图大计很快就遭遇挫折。

  2007年,济南伊势丹百货仅开业两年就停止营业。在2008年和2013年,上海华亭伊势丹百货和沈阳伊势丹百货也接连停运。到2022年,成都的两家伊势丹百货关停。在2023年12月,三越伊势丹控股表示计划在2024年关停天津伊势丹百货和天津滨海新区伊势丹百货。

  当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百货也停止营业后,伊势丹在中国将只剩下天津的仁恒伊势丹百货一家门店。而节节败退的伊势丹,实际上也是如今日资百货在中国集体衰落的缩影。

  曾经在1997年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伊藤洋华堂也在不断关店。它在北京市场已经由10多家店关闭至最后一家。即使是在福地成都,伊藤洋华堂也在收缩经营网络,运营了25年的春熙路门店在2022年正式停止运营。

  上海高岛屋百货曾在2019年6月宣布即将退出中国,但在得到业主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协助后又表示将继续经营。在大众点评和社交媒体上,冷清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容词。表现最好的或许是2021年开业的宁波阪急百货,但这更像是一家奢侈购物中心,而非传统日系百货,其成功只能看作个例。

伊势丹百货仅剩最后一家 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在购物中心和电商的双重冲击下,整个中国百货行业已经承压多年。不仅日资百货难做,就连王府井集团这样的中国百货集团都面临着营收增长困境。在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宣布关停之前,诸如徐汇太平洋百货和六百等上海知名的百货商场也已经接连宣布关停。

  而日资百货自己的问题则在于,其运营理念在于固守日系风格。产品和品牌选择上如此,运营策略层面也是如此。

  界面新闻曾报道,部分日系百货品牌只是简单地将日本经营理念照搬到中国,缺乏本土化的意识,缺乏对客群的理解和对本土传播手段的认知。即使这些百货想要改变,也常常会受制于日本高层,最终以不温不火的妥协式转型首场。

  更重要的是,从服装到美妆,日系品牌在中国很久没有掀起潮流。诸如资生堂这类已经建立起声誉的品牌,早已无需通过日资百货来进行销售;在整体日本消费观念影响力衰退的情况下,人们又难以为了原汁原味的日本产品而前去日资百货购物。

  此外,跨境电商打破了信息壁垒,消费者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在电商上直接购买来自日本的产品。而出国旅游的火热,则让日系百货作为国际化消费“中介商”的作用逐渐失色。在价格和渠道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选择离开。

  种种原因叠加,最终都导致了日资百货的落寞。梅龙镇伊势丹百货不会是最后一家在集体落寞中关闭的日资百货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