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何处 带动科技创新,进而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2024-03-12 15:47:44创新正如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强大关键的力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当前,中国打造新质生产力成效初显。被称为“新三样”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通过新质生产力,带动科技创新,进而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有望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以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
新的布局:喜“新”不厌“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认为,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而它指向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CEO周源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新质生产力,它是很重要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
布局未来,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中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种子选手”,这些产业不仅代表着科技前沿,更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这无疑是在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能量。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实现“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样会打开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新质生产力打开了对新经济认知的新视野,资本市场也将改变过去贴标签、追概念式的投资,更多从产业发展规律出发来挖掘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
新的谋划:注入“源头活水”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人才所带来的对科技创新的能动性,正是厚植新质生产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