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母虐待致残男童仍惦记妈妈 如何才能避免或者减轻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2023-10-29 10:56:06“陌生的妻子”
门先生今年37岁,安徽人,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比自己稍小些的弟弟,家庭虽然贫穷但关系融洽。2016年9月,在外务工的门先生与顾小丽经人介绍认识后结婚,于2017年5月二人生下轩轩。谈起顾小丽,门先生形容她,“一米六几的个子,中等身材,比我小两岁,比较会说话。17岁父亲去世,她母亲独自把她拉扯大,和我结婚前有过一段婚史,生过一个女儿。”
门先生坦言,对于自己妻子的过往了解并不多。轩轩出生在门先生的老家安徽,顾小丽生下轩轩后没多久,二人便回到顾小丽的老家江苏南通,轩轩则交由奶奶带大。二人回到南通后不久,在超市上班的顾小丽提议把轩轩从安徽带回来自己带,但等门先生把轩轩接回来后,顾小丽又嫌弃轩轩影响了工作和生活。2017年10月,二人因不合离婚后轩轩由门先生安排回了安徽老家由亲属抚养,后经门先生提议,二人于2021年10月复婚。2022年1月下旬,门先生将轩轩从安徽老家又带回了南通,与顾小丽共同抚养,自己则长期在外务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正在给轩轩做饭的门先生
一位云台山村的村干部告诉新黄河记者:“门先生在外务工期间,轩轩、轩轩母亲、轩轩外婆以及轩轩母亲和前夫生的女儿,一家四口生活在村里。轩轩外婆60多岁,脑子偶尔不清楚,轩轩的姐姐上四年级,学习成绩很好,非常乖也很内向。去年5月,我们就知道轩轩母亲经常打轩轩的事情,轩轩调皮,我们都以为是正常孩子惹母亲生气动动手这种,还上门劝诫过,而且轩轩母亲把大女儿带的还蛮好的,谁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在外面工地东奔西跑,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不只是对妻子的过往所知甚少,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妻子在老家的状况,门先生也了解得不多,所以他至今也未想通,两个孩子为什么会被区别对待,“她曾在去年给我打过电话,说轩轩在学校撒谎被她打,闹得警察都上门了,说自己已经没送孩子去上学了,让我跟警察解释说轩轩经常撒谎。我当时也想过,是不是小孩子调皮打得狠了一点,但从来没想过会这样。她对我来说,有时就像个陌生人一样。”
心理如何疗愈?
在遭受母亲虐待后,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轩轩的心理健康也格外受到关注。心理学专家刘爱民告诉新黄河记者,遭受生母虐待后,孩子没有出现敏感、情绪低落、哭闹闪躲等情绪或行为,不代表孩子坚强,他只是隐藏了内心的创伤,这样的创伤会有滞后性发作。且因为年龄幼小,被长时间虐待后,也可能会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一方面,他会期待群体人员的接近,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也会逐渐远离接近他的人群。“另外,善意的谎言比如‘还会再长出一双脚来’看似短期有效,后面如何面对和解释也是一个问题。孩子还是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和干预的,包括青春期之后他的情绪行为的指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来自四川成都的心理咨询师王翠则认为,孩子被生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虐待发生的年龄越小,对孩子心理和精神造成的伤害越严重。轩轩遭受的虐待发生在4岁多,因为被虐待得比较重,给他的心理创伤仍然非常大。生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虐待本身会让孩子非常恐惧、无助,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母亲才惩罚自己,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被扭曲。
心守护心理救援热线创始人、督导锁朋也表示,母亲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母亲的虐待是违背动物本能的,完全没有人性的,幼小的孩子几乎只能依靠母亲活下去,来自孩子最大的依靠和安全感来源的虐待,会残忍地扼杀孩子的安全感。被虐待的孩子同时会非常矛盾和困惑,又想要和母亲接触又害怕靠近母亲,内心极度矛盾的依恋关系,会摧毁他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有的父母在虐待孩子时总是有借口,认为是孩子不乖,孩子就容易产生极度内疚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才会被惩罚。
王翠建议,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应该及时介入,定期和轩轩沟通帮助他。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源,轩轩父亲或者其他人可以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是妈妈的错。如果可以,最好有稳定的亲人长时间在身边照顾直到成人,不再让轩轩回到妈妈身边。虐待导致的残疾,也要给轩轩及时的疏导,主要照顾轩轩的人要更好地爱他。锁朋则表示,周围的人接触轩轩时,不必在孩子面前说母亲的不好,也要避免过分同情可怜孩子,要给他制造一种平和温暖的氛围,让他有一个安全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