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1100亿 河南猪王急了 猪企现在进入了一个循环里
2023-10-11 16:09:24事实上,牧原股份凭借其一体化、精细化的管理,对养殖成本的极致控制在行业内已处于顶尖水平。
5月份时,牧原股份称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下降至14.9元/公斤左右,而彼时新希望为16.5元/公斤。9月,牧原股份完全成本在14.7元/公斤左右,并称力争年底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4.5元/公斤以下。
对牧原股份而言,想方设法降成本,是其2023年必须要做的事。
资金缺口突然变大
在降成本这件事上,牧原股份确实想尽了办法。
作为国内养殖规模最大的猪企,在6月20日的牧原开放日活动上,牧原股份却联合多家同行发起了一个“互不挖人公约”。
当时就有行业内人士称:“防止挖人是假,低成本留人是真,还美其名曰拒绝内卷。有人愿意开更高的价格,那说明那个人的能力或者创造的价值配得上,要不然怎么会有企业去挖他呢?”
行业持续不景气,控制成本是各家猪企都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互相挖人”自然也会导致成本上升。
“如果公司的骨干被大量挖走,那就会伤筋动骨。这几年,各大公司的薪资越来越高,(人才)培养成本也在升高,现在又是养殖不赚钱的时候。”在某头部猪企做到过管理层的刘德勇向「市界」分析称,“互不挖人”也是对成本的一种控制。
不过,7月底,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被约谈,之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正大投资四家公司随即发布联合声明,撤销“互不挖人”倡议。
前有“互不挖人公约”,后有“承包制”,牧原股份为什么要想尽办法降成本?
答案很简单,牧原股份也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山西证券分析称,生猪市场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7月猪价的局部反弹难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不改行业产能去化大趋势,产能去化仍将贯穿2023年。
问题是,巨头猪企们似乎很少有去主动大幅去产能的,即使资产负债表在恶化,大家也都在熬,都在赌未来。牧原股份更是如此。
猪企现在进入了一个循环里,前期大跨步扩产,后来猪价下行,导致如今出栏量越来越大却在亏损,但是,猪行情持续低迷,很多猪企借钱养猪也不减产。
这是一场豪赌,至少在现阶段并不是一个良性循环。能打破这个循环的,理论上只能寄托于猪价上行,迎来新一轮猪行情,或者养殖成本下降,能实现盈利。
2023年就剩下两三个月了,新一轮猪行情还未露面。寄托于猪价的上行,至少目前来看,希望比较渺茫。于是,牧原股份的降成本“大法”一个接一个。
今年,上市猪企比较普遍的目标,就是降负债。新希望6月份就表示,公司资产负债率总体偏高但可控,到2023年年底会有所下降。
不过,从年初到年中,出栏量前五的猪企,负债率一个都没降下来。作为中国养猪行业的老大,牧原股份也是如此。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牧原股份2022年年末、2023年一季度末、2023年二季度末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36%、56.37%、60.06%,未降反升。
虽然相比其他巨头同行,牧原股份的负债率不算特别高,但行业整体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牧原股份的总负债已达1152.65亿元。
如猪e网的观点,负债率高了危险与否,要看企业发展阶段与所处市场环境。2020年负债率高不要紧,当时企业快速扩张,猪价比较高。而如今,猪场建好了,产能利用率不足,猪价低于成本线,这个时候高负债,就比较危险。
而且,牧原股份的有息负债也在持续上升。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牧原股份的有息负债为717.72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就达505.6亿元。而从2019年末到2022年末,其有息负债依次为84.31亿元、307.18亿元、510.48亿元、550.42亿元。
2023年上半年末,牧原股份有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已经升至37%,而2022年末是为29%,2020年为25%,2019年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