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58岁:不再穿着唐装作揖拜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3-12-17 10:12:42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他感觉豁然开朗,因为自己的事业不仅仅在喜剧,而是在整个文化交流。既然是文化交流符号,那么在一些重要晚会尤其春晚上的作用就很明显了,尽管不是第一个登上春晚的老外,但从1998年开始,大山四次参加春晚,成为春晚出现最多的老外,在这样特殊的场合,大山承认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发挥,就让大家高兴、喜庆,抱拳吼一嗓子:“过——年——好!”
话剧 《肖申克的救赎》的排演现场。
相声和脱口秀
“为什么今天让我上台跟大家开个场呢?可能是觉得这场演出缺一点正能量的东西……这是我的主要责任啊。”今年2月,在多伦多一场脱口秀演出上,大山作为暖场嘉宾,一出场,就先拿自己这个最标签化的一面开涮自嘲,引起观众一阵欢呼。
2011年他与孔子学院的留学生一起在春晚表演了群口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后,就渐渐淡出了电视观众的视线。等到2015年大山再次亮相,却抛开了他所熟悉的相声表演,带着脱口秀《大山侃大山》举办个人专场。
那时候,脱口秀刚刚在中国萌芽,很多人认为脱口秀就是单口相声。其实,它们有本质区别,单口相声更多是在表演,内容也是相对固定的桥段,讲究传承,而脱口秀相当随意,讲述的是个人生活经历和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从相声转到脱口秀的大山眼里,这两种艺术几乎可以说是中西方喜剧文化差异的缩影——相声有贯口等语言技巧表演,在一些传统节目中,观众要品评演员的技巧呈现,西方喜剧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似乎都没有这么高的门槛。对相声而言,传统内容很重要,观众会以艺术欣赏的眼光看其表演是否正宗,脱口秀关注的是当下,几乎没人表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传统段子。
大山很喜欢相声,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清晰地看到了瓶颈。凡是他参加演出的相声,几乎形成一个固定模式——权威的老师带着外国学生,要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结果说着说着,就发现这个老师其实一知半解,还不如学生。错位是一种经典的喜剧设计,可是一旦这种设计无法让观众感到意外和惊喜,就不再好笑。
大山回忆说:“后来连台词都有点形成套路,总是‘大山,我来考考你,这你会吗?’,我就吹牛‘张口就来啊’。‘这小子有点傲了啊,我得考考他。’考来考去,最后无外乎一句‘嘿,他可真行啊’。这套路玩了好多年,越来越跳不出观众的想象,我做不到出乎意料了。”
一个“老外”,在中国传统相声里,很难扮演别的角色。他有创作的冲动,但相声的“铺平垫稳”极其严谨,题材也有限制,他承认,写原创相声的坎儿,一直没迈过去。但分享个人经历的脱口秀就容易得多,也自由得多。他开始创作脱口秀段子,在渥太华、多伦多等城市的小剧场里演出,效果相当好,观众主要是90后,和他的孩子同龄,他的喜剧已经至少服务了两代人。当然,他的表演依旧用中文,演给华人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