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考公团“横扫”江浙沪 热衷于进体制内
2023-03-30 15:53:2601
热衷于进体制内,其实不是哪个省份民众的特例。但即便没有直接数据支撑,山东人对体制的偏爱,也早就成了大家的谈资。网上关于山东人考公的段子不胜枚举,比如据说山东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山东考公的队伍太庞大,本地竞争太激烈,一部分考生自然会往外地分流,去全国巡考。
去年,山东省考和江浙省考撞期,甚至登上了热搜。巡考团只能三选一,不少征战全国的山东考生大呼可惜,外地考生则喜出望外,终于不用怕山东考生来抢铁饭碗了。
为什么在考编制、进体制方面,会出现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现象呢?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社会文化趋于保守,官本位思想浓厚,在“学而优则仕”的长期文化熏陶下,人们习惯了进体制内谋个一官半职,或者去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
山东人口多,但高等教育多而不强——高校数量多,但顶级高校少,于是很多考生要么继续考研(山东是典型的考研大省,考研人数全国第一),要么留在本地选择差一档的高校就读。
公务员考试有学历限制,但一般没有学校水平的限制,考不上名校,也能找到适合的公考报名岗位,高考的竞争压力,就这样传递到了公考层面。
考大学,考研,考编,山东人就这样活成了网友们口中的“考霸”。但其实影响考霸”们职业选择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民营经济欠发达,提供不了相对于体制内饭碗而言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
02
山东民营经济的薄弱,有一项典型的数据支撑——2019年,山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105.3户。
有人会说,山东的民企并不弱,《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山东一共有50家企业进入榜单,而广东也只有51家。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